首页 |
|
鄢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专业物流服务供给助力兰州制造业发展”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商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该建议市商务局高度重视,对涉及的工作进行了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商贸物流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以打造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发展通道物流、优化市场布局、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物流枢纽中心、商贸中心城市为重点,强化政策和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物流园区节点建设,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和供应链物流,夯实发展基础,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城乡高效配送,为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也有效促进了兰州制造业持续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及推进措施
(一)出台相关文件,加强规划引领
为加快兰州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和县域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步伐,推进仓储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制定印发了《兰州市商贸物流规划(2013-2020)》《兰州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兰州市商品交易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文件,确立了构建“四通道、三枢纽、八组团”综合商贸物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同时,制定了《推进城乡高效配送行动工作方案》《推进物流标准化行动实施方案》《兰州市物流通道产业专项行动方案》《兰州市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编制完成了《兰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兰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兰州市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持续推动商贸物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智能化建设,促进商贸物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加强枢纽建设,夯实物流发展基础
围绕“三枢纽、八组团”建设布局,推进北、西、东三大物流枢纽建设,构建错位发展、层次分明、连东接西、通南济北的物流空间发展格局。三大物流枢纽的推进建设,为持续推动物流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大物流、大通道、大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1.北部枢纽位于兰州新区,以空港物流园、陆港型辅枢纽兰州铁路口岸中川北作业区为核心,依托综合保税区、高家庄物流园区、石化物流园区、新区装备制造业等方面,重点开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航空快递、冷链物流、工业物流等业务。周边甘肃公航旅金融仓储基地一期、兰州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园、中川北站多式联运提升工程、高家庄站多式联运改扩建工程、金属期货西北交割库、兰州新区中马铁路入网提升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已建成或积极推进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辅枢纽综合服务功能。
2.西部枢纽位于西固区的兰州陆港,已成功申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重点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大宗产品物流,以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生活资料物流和城市物流等。陆港型物流枢纽已基本建成运营,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整车进口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多式联运物流园建成运行,正在完善信息化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主体基本建成。依托陆港型枢纽全面推进陆海新通道、中欧、中亚、南亚国际贸易通道建设,成功发运“中吉乌”公铁联运班列。
3.东部枢纽位于榆中县定远镇,以兰州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为核心,正在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立足打造兰州、服务甘肃、辐射西北、链接欧亚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集散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3830亩,计划总投资87.6亿元,分已建项目、在建项目、规划建设项目共22个子项目,枢纽功能区布局包括“一港两心五区”等8个重点方面(一港:公铁联运港,两心:枢纽服务中心、展示展销中心,五区:商品交易区、物流配载分拨区、国际物流区、商业配套区、应急储备区),已完成投资41亿元,计划将于2025年全面建成运营,建成后枢纽货运吞吐量预计将达到300万吨。周边已建成甘肃民丰物流园、兰州家盛商贸中心、毅德国际商贸城、兰州公路港物流港等商贸物流园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物流、农副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快递快运物流及公路零担物流,打造一体化的综合商贸物流基地。
(三)优化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城乡配送网络
依托三大枢纽,以兰州限行区域周边为重点,按照各区县交通优势和产业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以多组团为支撑的县域商贸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构建错位发展、层次分明、连东接西、通南济北的物流园区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配送中心建设,夯实配送基础。制定印发了《兰州市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综合型为主、专业型为辅的原则,先后建成并启动运营甘肃铁邦、甘肃苏宁、甘肃康顺、兰州联合弘、甘肃信合、兰州国际陆港、甘肃新联友、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物流园、甘肃海运升等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了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有效衔接。兰州新区北站物流园、兰州久和国际农副商贸城、甘肃民丰物流园等物流中心部分已启动运营,部分正在加快完善功能,增强配送服务能力,基本形成承上启下、布局合理、高效顺畅,具有公共仓储、加工分拣、区域配送、信息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功能的二级配送节点体系。配送(分拨)中心由2017年8个增加至2021年15个。重点物流企业陆续开通了省内市州县,以及链接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干线、专线物流,构建了通达全国各地的物流体系。其中,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德邦物流、杰钧物流、兰州优冷、兰州陆港商贸、兰州物流园等企业与我市乡村以及省内外长期开展蔬菜、水果、快消品、冷链等方面的合作业务。物流园区的推进建设,为持续推动物流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大物流、大通道、大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推进和完善配送网络建设。依托商贸物流龙头企业,加快末端配送网点建设。大力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社区便利店合作开展“网订店取(送)”,推动“互联网+智慧社区”建设,打造社区便利、快捷的网络消费“微环境”,蔚然锦和、老张的店、红旗便利店等电商连锁企业在社区布点便利店,加快社区智能自提柜配备和建设。末端共同配送网点由2017年8000个增加至2021年12000个,智能自提柜由2017年的300个增加至2021年的1500个。
(四)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
会同交通、供销、邮政等部门,围绕打通城市与农村双向流通通道,积极打造农村配送网络。加快交通、供销、邮政与商贸物流融合发展,引导县域商贸物流和快递业的协同整合,多形式、多渠道、多类型发展农村快递物流业务,积极构建农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和丰富集散中转、仓储配送等服务功能,积极培育“互联网+物流”、“城乡公交客运系统+快递物流配送”等物流新业态。建成县级商贸物流中心6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5个,乡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50个,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436家,电子商务乡镇覆盖率达到9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县区到乡镇电商物流通行率达到85%,乡镇到村物流通行率达到50%。供销系统建成榆中夏官营、皋兰三川口、金达集团红艺村、市果品公司小沟坪、永登县供销社、永登县农资配送中心6个县级物流中心,仓储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冷链设施面积6000平方米,改造提升乡村级综合服务社235家。邮政系统建成启用顺丰兰州和平集散中心、甘肃邮政智能化邮件处理中心,甘肃通韵快递电商物流园、韵达快递转运仓储中心、申通枢纽中心等项目正在推进,全市建成邮政所156个、村邮站643个,顺丰、京东、德邦、申通、中通、圆通等品牌快递分支机构414个。兰州客运中心、皋兰客运中心、兰州市城乡公交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深入与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合作,充分利用班线客运车辆及城乡公交车辆资源,大力发展“班车带货,小件快运”配送,全面实现客货同网经营。兰州高原夏菜建立高原夏菜冷链集配服务体系,新建市区农特汇生鲜直营店80家,打通了与南方大型集贸市场的联系,高原夏菜远销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全市基本建立了高原夏菜、黄河蜜瓜、软儿梨等兰州特色农产品省内外的销售和物流配送体系。
(五)有序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引导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商贸服务企业提升改造,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成兰州高原厦菜副食品采购中心、甘肃民丰冷链物流园、甘肃新联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冷链物流设施,冷链仓储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培育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100多家,形成了榆中、七里河、红古等农产品冷链产业集群,年产值达到100多亿元。引导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加强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全市现有冷藏保温配送车辆152辆。
(六)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
2018年以来,围绕供应链 “四化”“五统一”建设要求,开展商贸流通、高原夏菜、特色农产品、医药、牛肉面食材和中央厨房等六大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完善和丰富集散中转、仓储配送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市商贸流通主体、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城乡高效配送网络,推进城乡配送网络化、集约化、标准化,促进城乡双向流通,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协同共享、融合开放、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和现代供应链体系,有效促进我市商贸物流经济提质增效降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2年半的建设期间,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开发完成了WMS仓库管理系统、WCS仓库控制系统、TMS配送系统、ERP零售终端销售系统、FMS财务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追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供应链管理系统22套并投入运营;新建仓储中心98592平方米,提升改造88301平方米;新建分拨中心11个;新建零售网点182个,新建配送网点5485个;新购置货运叉车236辆,配送车辆157辆,地牛295辆;检验检测设备22套,各类货架90997组,各类周转箱(筐)32470个,标准化托盘107811个;各试点企业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7083.01万元,验收核定投资总额43010.62万元,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通过供应链试点建设,企业平均库存周转率同比提高10%以上;装卸货工时效率提高80%以上;供应链综合成本降低10%;企业包装耗材同比减少5%;客户测评满意率达到85%以上,订单及时交付率达到80%以上。试点企业的设施设备得到更新升级、仓配能力大幅提升、企业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物流现代化水平显著增强。
甘肃苏宁物流建成四级配送网络,配送覆盖省内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级行政区、923个乡镇区域,四级配送网络辐射覆盖全省,打造自营主城区最后一公里半日达、次日达、准时达,社区最后100米30分钟即时达,订单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兰州九州通搭建覆盖全省的城乡医药供应链干线配送节点框架体系,服务网点扩大,销售额不断上升。兰州优冷建设冷链供应链共享信息化平台,新建3000㎡立体冷库及WMS仓库管理系统,积极开展统仓统配。
(七)加快推进先进配送模式
积极开展批发、零售、电商、餐饮等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化合作,促进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协调发展。在物流企业中推广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统一配送、分时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完善前置仓配送、门店配送、即时配送、网订店取、自助提货等末端配送模式。鼓励配送需求较大、配送频次较多、商品种类适宜的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夜间配送为主、昼间配送为辅”的配送组织方式,合理分配道路交通资源,改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对于生活必需品、药品、鲜活农产品和冷藏保鲜产品配送等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优先推荐昼间配送。引导大型零售、连锁、餐饮行业补货采用夜间配送,减少接卸货物交通绕行成本。全市30余家商贸物流流通企业通过开展集中、夜间配送模式,全面实现夜间城市配送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加快快递末端收投环节集约化、协同化发展进程,以菜鸟驿站、丰巢为代表的末端共同配送站基本实现全市高校、社区、商圈全覆盖,实现中心城区商贸流通企业门店40%以上的商品配送通过末端共同配送站实现配送。
(八)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系统建设
制定印发了《兰州市开展标准托盘推广和发展单元化物流工作实施方案》,归类整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234项,制定了商贸物流配送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5项,托盘循环共用管理要求等团体标准21项,仓配一体化服务管理要求等企业标准136项。加快以标准化托盘为核心的条形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自动分拣系统(ASS)等现代物流技术的推广运用,培育运营规范、技术应用水平高、管理有序的供应链体系建设示范企业。引导商贸连锁、批发分销和生产制造、第三方物流、托盘运营等企业合作开展带托运输。铁邦物流开展“配托+配货服务”,九州通医药公司在医药配送领域推广“带托运输+共同配送”,德邦物流公司在运输、仓储、配送全领域开展“带托运输+多式联运”,以标准化托盘使用为主的物流领域标准化建设正在我市行业龙头企业中逐步推广,目前全市标准托盘使用量超过10万片,周转筐使用量达到5万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物流行业整体专业化水平低。兰州市地处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总体基础较差,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巨大,物流行业大型企业少、多为中小民营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水平普遍较低。物流与其他产业融通、融合不够,集约化、协作化水平较低,缺乏差异化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传统仓储、运输等仍为主要经营模式,智能化仓储、自动化分拣等现代智能技术应用不足。
(二)物流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智能化大数据平台。物流企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企业尚未得到全面广泛应用,未形成统一的智能化大数据协调服务平台。市级财政困难,2020年市大数据局提出要建立物流大数据中心,因财政资金无法落实,项目业无法启动。
(三)物流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服务领域跨越一二三产业,联通铁路、公路、航空领域,工作部门涉及发改委、交通委、工信局、农业局、邮政局、商务局,部门间工作界限模糊、职能不太清晰,工作推进十分困难。
三、今后工作重点
围绕兰州市第十七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中心”目标任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落实“强省会”“强工业”行动战略,聚焦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以“网络化、集聚化、品质化、智能化”为发展主题,按照“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功能布局,加快“三枢纽八组团”建设和物流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延伸物流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立足甘肃、辐射青宁藏、联通国际现代化商贸物流基地和区域性分拨中心。
(一)加快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申报和建设
进一步完善《兰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方案》编制,按照边建设边运营边申报的思路,围绕“一港两心五区”功能区布局加快推进建设。加大各级财政支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加强项目推介,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和途径,加快专业物流园、快递物流园、综合物流园及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促进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每年新建或培育商贸物流园区5-7个,不断提升枢纽和园区承载能力和辐射力,推动枢纽建设和发展。以“规模集约化、运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功能多样化”为目标,强链条、补短板、促提升,打造“枢纽互联、信息互通”的现代化物流枢纽,以多式联运、商贸中转、增值加工、区域分拨和应急保障等为重点,拓展商品交易、展示展销和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环节,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枢纽经济发展新高地。推进落实强省会发展战略,加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空港物流枢纽协同发展,加强与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武威区域物流中心、以及张掖、金昌、敦煌物流节点的联动发展,同时推动与陇东南地区的天水、平凉、陇南区域物流中心,以及庆阳、甘南物流节点的协同发展,推动建设兰西经济圈、兰白银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逐步优化和增强兰州物流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的优势和地位。
(二)推进兰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围绕兰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一主一辅”布局,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物流园、中川北站多式联运设施提升工程、综合信息平台以及公路集装箱分拨、进出口加工等物流产业园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推进落实强工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陆港进出口加工产业片区,拓展中川北站物流园加工制造功能区,依托返程国际货运班列,谋划建立中亚大宗物资储运基地,加快与中工国际、中国物流集团合作,发展粮油、电解铜、棉纱、木材等大宗进口商品,加大钢材等大宗物资的聚集规模,推动差异化聚集氧化铝、电解铝、电解铜等有色金属和重型装备业务,深化大宗物资储运+初加工的产业体系,并稳步吸引下游高端制造业进驻;同步探索建立进口木材家具产业园、粮油加工基地等一批本地配套项目,促进产业链条就地延伸,产品运输规模扩大。支持重点制造企业建设和开通铁路专用线,增强企业的物流通行能力,推动形成枢纽带动、园区支撑、专线链接,联通全国的物流网络体系,构建“连东接西,通南济北”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更好参与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加快推进兰州国际空港物流枢纽建设
加快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整合一号、二号航站楼功能,着力提升货运能力。加快开辟兰州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运航线,以“大服务、大物流、大航空”为重点,突出培育以航空基础服务、临空现代服务、制造业服务和城市配套服务为主的航空服务业,将中川国际机场打造成西北重要的航空枢纽,加快开辟兰州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运航线,大力发展国际货运包机业务,完善“卡车航班”服务网络,吸引国内外快递龙头企业在兰州规划建设面向泛欧泛亚地区的航空快件分拨转运中心,大幅提升中川国际机场的货运能力。加强兰州临空经济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协同巴西航空、普洛斯等,发展航空运输、飞机改装等临空产业。合力打造集航空运输、航空服务、航空产业于一体,面向“一带一路”的综合国际航空枢纽。
(四)加快推动生产服务型枢纽申报建设和产业发展
发挥兰州新区综合交通条件和邻近研发资源优势,利用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中川北站等开放平台,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开展生产服务型枢纽申报建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推进新区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数据信息、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十大产业链蓬勃发展,构建老城区-新区高效互动发展新格局,增进西北地区国际竞争力,形成引领兰西城市群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五)构建空铁公多式联运大枢纽
加快构建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多种方式的集疏运体系,形成航空、公路、铁路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联运格局。加强中川国际机场与国铁网络的连接,深化中川国际机场、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中川北站等联运模式。依托综合保税区、机场货运站、铁路货运站等节点,布局建设功能完备、集疏便捷的综合性场站和转运中心,推动“区港联动”发展。完善多式联运设施和信息平台,推进民航、公路和铁路部门在服务流程、信息系统、票务结算、责任保险等方面对接。发展以“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合内陆多式联运的标准规范和服务规则,加强与国际联运规则衔接。积极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推进空、铁、公联运物流合作。统筹空港、陆港集疏运规划,同步规划、建设邮政和快递功能区,扩大集疏腹地范围,构建物流集疏运圈。加快推进兰州新区空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开展多式联运综合体试点。
(六)优化城市周边物流园区布局建设
依托兰州外环高速、绕城高速、铁路场站及各县区比较优势,优化商贸物流八大组团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和平定远组团。依托兰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甘肃物产集团和平物流园等物流园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农副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快递快运物流及公路零担物流。忠和水阜组团。依托北向交通廊道,连接兰州主城和兰州新区,重点发展家具建材、五金电气、装饰材料等商贸物流一体化业务,开展仓储配送、快递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物流、生产资料物流等。皋兰组团。依托甘肃物产集团皋兰公铁综合物流园,重点发展建材、机械、煤炭、化工产品等大宗产品仓储配送业务。九合树屏组团。依托兰州货运西站、久和糖酒市场、新联友、酒钢兰西商贸物流园等园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商贸物流、汽车及零配件物流、零担快运、建材物流等业务。兰州南组团。依托七里河彭家坪片区、西果园片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快递快运物流。河口南组团。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甘肃物产集团河口南物流园为核心,重点发展国际物流、集装箱物流、大宗产品物流以及生产制造业物流。红古区组团。支持红古区打造兰西城市群重要物流节点,推动红古区和青海省民和县共建甘青区域合作(红古-民和)示范区,加快区域商贸物流合作,重点建设青藏物流中转基地。兰州新区组团。依托空港物流园、中川北站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高家庄物流园区、石化物流园区等,重点开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工业物流等业务。
(七)丰富物流业态,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城乡高效配送、绿色货运试点工作,引导商贸物流企业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发展货运代理、货物配载、多式联运等业态,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依托物流枢纽和园区建设,积极构建大型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大力引导企业以集成整合、快捷高效、绿色环保、增值服务为目标,延伸物流服务功能,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模式,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努力破解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2.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工程,加快邮政、供销、电商融合协同发展,积极构建农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电商与快递物流融合发展,推动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农产品寄递服务,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连锁零售企业、电商企业下沉渠道和服务,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发挥邮政在末端寄递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交邮快供销融合发展,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
3.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连接专业农户、产地市场、生产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为支撑的冷链物流体系,保障生鲜食品运营畅通。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商贸服务企业改造、新建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围绕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等特色品牌,培育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为三农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4.大力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巩固提升“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成果,做好试点建设经验总结提炼,加强复制推广,聚焦商贸物流全领域,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供应链物流体系,有效促进我市物流经济提质增效降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八)建设外贸合作大平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综合保税区向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及营销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区经验政策,全面落实促进贸易便利化各项措施,优先吸引省内制造业、研发机构、进出口加工企业在综保区设立分支机构,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深度挖掘兰州综保区的区位优势,集中发挥靠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便捷条件,集全力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民族特色产品加工、粮油加工、木材加工、跨境电商等产业,形成中高端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升级,吸引优质产业资源集聚,发展枢纽依赖型产业。
(九)加快推进物流智能化建设
推进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市共同配送服务平台、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完善统计监测体系,把握我市物流动态。同时推进智慧商贸城市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促进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销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商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不妥之处请指正。
联系单位及电话:兰州市商务局 0931-8850384
兰州市商务局
2022年9月30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